2008, 39(10):1-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悬架系统7自由度的主动控制模型,设计了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器,运用分离定理,得到随机状态反馈调节器的最优控制率。建立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转向模型,并设计了可实时跟踪目标横摆角速度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为改善转向工况下车辆的平顺性,在2个子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上层协调控制器。协调控制器根据车辆传感器信息,实时地输入给转向和悬架子系统不同的跟踪目标和控制参数,以使车辆获得最好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较好地提高整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2008, 39(10):7-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牵引力控制系统门限值压力控制策略容易产生控制超调的缺点,提出基于路面条件判断的压力控制策略。利用轮速信号进行路面条件判断,针对不同路面条件提出不同的压力控制目标,计算需要的目标压力并估算实际的干涉压力。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大大减小制动力矩与发动机驱动力矩的无谓对耗,能够有效减少压力波动及轮速波动,在对开路面上汽车的起步加速能力提高了
2008, 39(10):10-1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简述了以xPC技术为核心的汽车驾驶辅助实时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基于汽车各主要部件的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整车七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详细阐述了利用Matlab/Simulink及Stateflow进行模型实现的过程。仿真及试验表明,模型占用计算资源少,且准确地反映了整车纵、侧向动力学特性,能够满足汽车驾驶辅助实时仿真系统的要求。
2008, 39(10):15-1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以某低速汽车为例,针对整车在40 km/h行驶速度下出现的垂向振动问题,在将车身视为刚性体的单质点和多质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该低速汽车的多质点且计及车架弹性的1/2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在整车道路试验及车架试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研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表明将车身视为弹性体是有必要的,并且明确了单质点刚性车身和多质点弹性车身模型的适用范围分别为
2008, 39(10):20-2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05
摘要:设计了一种可控刚度阻尼的油气悬架,在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悬架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仿真与台架试验,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正确可靠,蓄能器的工作总容积对刚度特性有明显影响、节流孔面积对阻尼特性影响显著。通过改变蓄能器连通数目的方法改变了蓄能器的工作总容积,从而系统的刚度特性也得到了控制;通过改变节流孔的大小来改变系统的阻尼特性非常有效。
2008, 39(10):25-2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目前车道保持系统中车速变化较大时,被控车辆偏移量较大的问题,通过状态预测方法,设计了用于单目视觉车道保持系统的状态预测模型。单目摄像头识别预瞄点处车-路偏差,考虑车辆经过预瞄时间后的状态变化量,设计基于车辆状态的预瞄点处车-路偏差模型。通过仿真与实车试验验证,说明提出的车辆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出预瞄点处的车-路偏差,减小预测模型误差,提高车道保持系统控制精度和准确性,一般工况下,能够使车-路偏移量控制在10 cm以下。与目前采用的简化车路偏差模型相比较,能够提高被控车辆对于车道中心线的跟随性能。
2008, 39(10):30-3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汽车基本坐标系并推导捷联惯性位置姿态测量基本算法,从工程易实现角度给出了中低精度SIMS和载波相位模式差分GPS在位置/速度/航向角间接反馈松散组合模式下的误差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基于改进自适应Kalman滤波器对测量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对组建系统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分析表明,仿真结果和实车试验结果一致性好,测量模型满足实际汽车主动安全性试验要求。
2008, 39(10):36-39.
摘要:研究以燃料电池-蓄电池-超级电容为能量源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源系统控制策略,使用ADVISOR软件对改装成燃料电池-蓄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某国产经济型轿车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组合的辅助能量源系统作为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能量源的一部分是可行的,超级电容真正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体现了以蓄电池-超级电容作为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辅助能量源系统的优越性。
2008, 39(10):40-4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对电动拖拉机驱动力特性及传动效率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对电动拖拉机驱动力和传动效率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整车角度出发建立了驱动力产生方程、总的传动效率以及电动机控制器效率的计算方程。采用室内台架模拟试验的方法对6挡小型四轮电动拖拉机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驱动力特性是下凹的,更适合车辆动力性的要求;不同挡位的驱动力特性各不相同,适合不同作业工况;工作在不同挡位时的传动效率差别较大,其中工作在Ⅵ挡时高效速度范围最宽,效率大于0.5的速度区域占整个Ⅵ挡速度区域的70.6%,因此工作在该挡时经济性最好;正常工作时,电动机控制器效率较高,对电动拖拉机总的传动效率影响不大。
2008, 39(10):44-4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运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燃料的宏观喷雾特性。结果表明:燃油喷射的初期,燃油的喷雾锥角随着生物柴油在矿物柴油中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喷射过程中,B100和B0的喷雾锥角相差不多;矿物柴油和生物柴油喷雾的自由贯穿距由小到大,逐渐到稳定;随着时间的增加,生物柴油贯穿距的增长率大于矿物柴油贯穿距的增长率;燃油喷射持续期是随着生物柴油在矿物柴油中质量分数增加而延长的,生物柴油质量分数超过50%时,燃油喷射持续期则明显增大。
2008, 39(10):48-5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多腔赫姆霍兹共振消声器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一维平面波理论无法准确预测其声学性能,利用三维声学软件分别对不同组合形式的多腔赫姆霍兹共振消声器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不同组合结构对共振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并联或串联形式共振消声器,可以消除多个频率处噪声值,或增加某个频率处的消声量,串并联组合结构有效地扩展共振消声器的消声频带,提高消声性能。
2008, 39(10):52-5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排灌机械在我国农田灌溉、排涝抗旱、保障农业稳定高产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经过50多年的发展,排灌机械在理论研究、技术性能和制造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品种规格、性能质量、配套程度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排灌机械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提高设备与技术的可靠性、配套性和先进性,推动排灌机械向高效、多功能、低能耗、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
2008, 39(10):59-6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目前滴灌技术研究向低能耗方向发展的趋势,为降低滴灌系统成本,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两相流CFD数值计算,进行了新型的微压抗堵灌水器结构CAD设计,并应用微PIV系统测量研究其内部流动特性,着重进行了微流道两相流PIV测量和分析。结合高精度激光快速成形技术(RP&M),建立了微压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制作微压灌水器实验件并进行其水力性能及抗堵性能分析,经过回归分析得到微压滴灌灌水器的结构参数水力性能经验公式,为设计新型抗堵微压灌水器提供理论依据。
2008, 39(10):65-7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传统二维设计的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容易出现的绘型图与实际木模偏差问题,研究直接在Pro/ENGINEER中进行叶轮的三维设计方法。二维绘型图则由三维投影得到,保证了设计结果的一致性。设计实例经试验表明此设计法的合理性。推导了采用变异的阿基米德螺线作为平面流道中线时,中线出口角与包角和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式,为设计中控制流道出口角提供了依据。给出了变异的阿基米德螺线法线方向上到叶轮外径距离的变化规律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确定流道出口点的新方法。
2008, 39(10):71-7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为了提高冲击式水轮机的出力与比转数,在设计时往往采取增加喷嘴数,但喷嘴数的增加会引起转轮内部流动的相互干涉,降低机组效率。本文采用CFD技术对六喷嘴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水斗数与喷嘴数之间的相互流动计算结果,优化出六喷嘴冲击式水轮机在转轮斗叶数为21个时,正好与喷嘴数相匹配,得到单个水斗接受射流全过程的速度、压力分布以及水流迹线,多个喷嘴同时作用时转轮内部流动的干涉情况。
2008, 39(10):76-7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正交设计方法建立了风轮转速与风轮直径、叶片数、叶片安装角度的数学回归方程;同时建立了风轮转速与喷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风轮的参数选择与结构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确定了适用于试验机具的风轮最佳结构参数:叶轮直径为150 mm,叶片数为6片,叶片安装角度为30°。在风机额定转速下,喷头的喷量为0~10 L/min时,雾滴粒谱的体积中径为
2008, 39(10):80-8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液体荷电雾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雾化的粘滞阻力,提高雾化效果,在雾滴形成后电场能减小雾滴表面张力,使雾滴产生二次雾化,进一步减小雾滴粒径,同时可以提高雾滴粒径尺度的均匀性。以空气、水为介质对自行设计的双流体雾化喷嘴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荷电电压与液气比下的雾滴粒径、雾滴轴向射流速度及雾滴的轴向湍流脉动强度,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了对气液两相速度和湍流脉动强度的测定,探讨了荷电电压对雾滴粒径、轴向射流速度及湍流脉动强度的影响。
2008, 39(10):85-8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为解决国产标准泵蜗壳壁较厚问题,用传统公式计算S50-160/75型标准泵壁厚,并进行修正。采用Fluent模拟小流量与设计工况下蜗壳内沿液流方向的压力分布,分别为由大到小再变大及逐渐增大的趋势。采用ANSYS计算2种工况下蜗壳所受应力与应变情况,得到易破坏部位分别为蜗壳隔舌与环形部分最大尺寸轴面处。对蜗壳强度进行校核及有限元分析,表明修正后的蜗壳壁厚满足强度要求。并通过水力性能试验,得到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
2008, 39(10):90-9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排种器性能指标与排种盘参数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对试验因素与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和趋势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播种京丰甘蓝种子的条件下,为保证排种器具有较高的单粒指数和较低的重播和漏播指数,排种盘型孔的直径应为2~3.5 mm、型孔深度为2.2~3.6 mm,清种气流流量为0.4~0.55 m3/h。以排种器单粒指数最大为目标,以重播和漏播指数最小为约束条件求得优化参数组合为排种盘型孔直径2.4~3.5 mm、型孔深度2.8~3.4 mm,清种气流流量
2008, 39(10):95-9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气吸振动式排种器吸种过程三维力学模型,基于Reynolds时均化的连续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的k-ε湍流模型构成封闭方程组,并考虑真实气体的粘性和压缩性,运用CFD软件Fluent计算了籽粒在吸种口附近的受力,建立了力矩阵。采用二元线性插值法,通过计算吸孔的垂直吸种距离、径向吸种距离和有效吸种空间体积分析了排种器的吸种性能,绘制了籽粒吸种运动轨迹。分析了压差、吸孔直径对排种器吸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吸孔直径和增加压差可以提高吸种性能,锥孔的吸种能力优于直孔和沉孔。以油菜籽粒为对象,通过性能试验得出了排种器的最佳工作参数。
2008, 39(10):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省区农业装备水平进行了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业装备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我国25个省区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农业装备水平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农业装备水平综合得分排序及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呈不均衡态势,建议因地制宜推进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均衡发展。
2008, 39(10):105-108.
摘要:利用PCI数据采集卡及彩色线阵CCD摄像头,实现被测物线阵图像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以文本文档的形式储存,作为后续研究色选算法的数据源。为了减小高频噪声的干扰,尝试用小波滤波的处理方法以得到平滑的信号,并根据数字图像处理中特征提取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图像数据特征,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图像数据分为背景类、正常米类和异色米类。实现了一种基于彩色线阵CCD的大米色选算法,并且该算法不依赖人为经验。
2008, 39(10):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在分析比较传统PID、Smith预估PID和模糊免疫PID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糊免疫PID调节淀粉生产线中的液位。通过对淀粉生产线中某一液位回路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对传统PID、Smith预估PID和模糊免疫PID 3种控制器进行了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免疫PID在控制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PID并且其鲁棒性高于Smith预估PID。最后,利用Matlab的DDE协议和ActiveX与淀粉生产线的上位机RSView32进行了数据交换,将Matlab中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准确传输到上位机上。
2008, 39(10):113-11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根据大豆膨化物料浸出过程中浸出时间与粕残油率之间的变化规律,推导出与之相适应的浸出方程。经36组试验验证有较好的拟合度。同时,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粕残油率为1%(干基)时,挤压参数与油脂浸出时间的回归模型,可根据挤压参数较好地预测膨化物料的浸提时间。
2008, 39(10):119-12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通过两步法制取元宝枫生物柴油。第一步采用浓H2SO4催化、甲醇预酯化对元宝枫油进行降酸、脱水处理,使其酸值降至小于1。第二步采用KOH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对两步法制取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了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组成及含量,同时对生物柴油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第一步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催化剂质量分数0.6%,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0 min;第二步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催化剂质量分数0.9%,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0 min,可使元宝枫油转化率达99%以上。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元宝枫生物柴油中18~20碳脂肪酸甲酯质量分数为91.54%,其中油酸甲酯质量分数为37.03%,亚油酸甲酯质量分数为
2008, 39(10):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26
摘要:根据培养瓶内黄杨组培苗的形态特点,提出从苗瓶底部识别瓶中单株苗位置的方法。200棵苗的实测数据表明,97%的苗株在根块上的生长位置距根块中心在1.5 mm之内,该方案是可行的。建立了苗瓶图像采集系统,开发了从瓶底图像中提取根块图像,进行各根块区域标记,进而计算各根块中心的图像处理算法。对60瓶共240棵苗进行了图像识别,并测取根块中心位置计算值与实际苗株中心间的距离,试验结果表明:根块个数的识别成功率为92.05%,计算出的根块中心与实际苗株中心间的平均距离为0.85 mm,满足了移苗作业的精度要求。
2008, 39(10):134-13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28
摘要:为提高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评价的准确性,当雨量筒径向布置时,为考虑所有测点数据对插值点降水深的影响,采用径向和周向两次的三次样条插值计算出未知点的降水深,从而计算喷灌均匀系数。以美国雨鸟30PSH型喷头雨量筒间隔为1 m和2 m的喷洒试验数据,计算网格点取1 m和0.25m,分别采用三次样条两次插值法和邻近四点距离线性插值法计算了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结果表明,均匀系数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采样间隔为2 m的线性插值、采样间隔为2 m的三次样条两次插值、采样间隔为1 m的线性插值和采样间隔为1 m的三次样条两次插值。采样间隔2 m比1 m计算出的均匀系数总体高3~4个百分点,三次样条两次插值法比邻近点距离线性插值法略低1个百分点,2种计算网格点间距下的均匀系数差值小于1个百分点。结果证明,采样间距、插值方法、计算网格间距对均匀系数的影响依次降低,三次样条两次插值法可以用来评价喷灌组合均匀系数。
2008, 39(10):140-14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采用地统计学和偏相关分析法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块试验田的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空间变异性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生成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变量均近似正态分布且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碱解氮含量与籽粒产量和千粒质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是0.569和0.5,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速效磷为0.069和0.284
2008, 39(10):144-14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采集158份绿茶样品并对其进行光谱扫描,分别采用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改进偏最小二乘3种定量校正方法,对原始光谱分别进行4种不同的预处理,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优化定标模型,利用目标函数法对模型进行评定,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为:SNV+Detrend,1,1,4,4的光谱预处理下,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定标建立的模型最优,其目标函数值f为94.25%,验证相对标准差eRSD为6.39%(<10%)。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能够综合考查不同的校正方法和光谱预处理对模型的影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能够实现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定量、快速检测。
2008, 39(10):148-15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31
摘要:阐述了利用有机质的反射光谱特性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并设计了测定仪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光路系统及仪器的硬件。为了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提高仪器总体性能,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光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另外3路光信号以反映土壤光谱在600 nm处的弓曲差,研究了不同土样处理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仪器中引入弓曲差信息后,仪器的测量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测量误差从
2008, 39(10):152-15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提出MC生产模式下面向客户定制的机械产品选配模型,该模型集关联图模型和产品层次装配模型于一体,并在模型中引入端口、规则、约束等数据对象,可以很好地表达产品所蕴涵的知识、关系及经验,运用该模型可以对零部件进行初步选择。提出一种基于离差最大化和CWGA算子相结合的不确定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对初选后的零部件组合进行优化选择。给出了某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选配示例,对提出的选配方法进行了验证。
2008, 39(10):158-16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根据杆长约束条件,建立了求6-DOF对称结构Stewart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正解的无约束优化模型。针对标准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度评价指标的改进粒子群算法——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为克服随机算法不易求出并联机构全部位置正解的缺点,采用分层搜索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求并联机构位置正解中的优化问题。数值实例表明,对于对称结构Stewart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正解问题,改进粒子群算法能求出全部装配构型,且收敛速度较快、精度较高。
2008, 39(10):164-168.
摘要:设计了液压伺服主、从机器手(简称主、从手),并对力觉双向伺服控制进行研究。零开口对称伺服阀的结构决定了需要主手的控制力信息通过控制器间接驱动从手,这一过程影响了系统的响应速度。本文采用主、从手的力偏差信号控制从手,用从、主手的位置偏差信号控制主手获得力觉反馈,这种新控制策略改变了从手跟随主手,主手感受从手力的常规控制模式,提高了主-从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可根据主手对从手的跟随来判断从手是否出现干涉等。
2008, 39(10):169-17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采用大涡模拟、流动控制方程耦合求解法及多可动区域计算的滑动网格法,对液力耦合器内部瞬态三维流动控制方程组进行了耦合求解。对三维流场模拟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耦合器内部流动规律,优化设计其结构。同时,根据三维流场数值解计算了各个工况下液力耦合器叶轮转矩,进而预测其性能,将性能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二者误差在7%以内,验证了大涡模拟方法及特性预测的准确,说明采用的液力耦合器流场的模拟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008, 39(10):174-17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用键合图方法建立了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EHPS)液压管路的数学模型并得到管路的状态空间方程。在建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液压管路的动态摩擦阻力,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应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管路液阻、液容、液感各参数对管路工作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增大液阻和液感,减小液容可以增强管路工作的稳定性。
2008, 39(10):178-18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构建了一个基于2层网络的可监控数控系统。控制器基于PC架构,使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在进行实时扩展之后,弥补了操作系统实时性不足的弱点。将Profibus-DP总线和SERCOS总线应用于控制器设计中,解决了数控系统因信息交互密集而产生的实时性、可靠性差的问题。将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用于数控系统设计中,构建了层次化的可监控体系,开发了原型机,在数控系统网络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8, 39(10):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利用单子带信号重构改进算法在信号分解中的优势,实现了对测量系统动态精度损失信号的有效分解,得到测量系统各主要结构单元的频率成分,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到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完成求解各频率成分所包含的未知参数。同时根据测量系统内部各结构单元的误差特性完成分解信号的溯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单子带信号重构改进算法可以实现精度损失信号的可靠分解与溯源。
2008, 39(10):187-1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摄像机标定方法并应用于某轿车翼子板的非接触检测。该方法通过虚拟靶标构建空间点阵,应用SUNSAN算子准确提取角点坐标,并代入摄像机模型,逆向求解空间点的坐标及与真实坐标的误差值,以此误差作为判断依据,通过迭代更新求解摄像机参数,直到平均误差小于某一预定值,然后基于空间三线性插值算法进行误差补偿,从而求解待测点的误差。实验证明此方法计算迅速、稳定、准确,检测精度达到亚像素级。
2008, 39(10):191-19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高速、高精度加工中NURBS刀轨生成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直线刀轨的NURBS刀轨生成算法。该算法根据相邻直线刀轨的几何特征,通过对直线刀轨分段的方法,从直线刀轨中识别出适合NURBS变换的轨迹段和不适合NURBS变换的轨迹段,并把适合NURBS变换的段变换成NURBS。如果拟合误差大于容许误差值,则在误差最大的数据点再次进行分段处理后重新变换成NURBS。算法应用实例表明,该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2008, 39(10):194-19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通过模态实验测试技术和颤振稳定域仿真分析,研究了“机床-刀具”系统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颤振稳定域的影响。研究得出:刀具螺旋槽长度、刀具悬伸量、刀齿数等是影响颤振稳定性的主要刀具几何因素;应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刀具的悬伸量,选择合理的刀具几何参数,以保持系统的高刚性,并合理地选择刀齿数,从而进行高效无颤振加工。通过实例对获得的结论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
2008, 39(10):198-2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基于空间坐标变换原理, 研究了六轴五联动数控螺旋锥齿轮机床的运动规律,并建立了机床的加工坐标系;分析了由传统机床调整参数转换为六轴五联动数控机床调整参数的原理并提出了螺旋锥齿轮六轴五联动数控加工数学模型。此外,根据传统机床的大轮展成加工方法,推导出六轴五联动螺旋锥齿轮机床大轮展成法加工原理。最后根据实例计算,并得到了5个联动轴加工时的瞬时位置以及与时间的四阶表达式。
2008, 39(10):202-20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43
摘要:在分析内孔珩磨尺寸在线气动测量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内孔珩磨尺寸在线气动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功能模块构成。详细设计了系统的核心模块——气动测量模块,并进行了试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在线气动测量系统设计是可行的。
2008, 39(10):207-2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44
摘要:以压边力、拉深筋高度、凸筋圆角半径、凹筋圆角半径为自变量,进行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模拟铝合金覆盖件成形,获得成形工艺参数与破裂、起皱、厚度最大变薄率等质量数据的目标函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计算得到成形工艺参数对单目标函数的关联系数和多目标函数的关联度,多目标优化将转换为单目标优化问题。进一步计算各成形工艺参数的平均关联度,获得优化的压边力、拉深筋截面几何参数,以此进行有限元模拟验证,优化的结果为变形均匀,表明成形的质量明显提高。
田波平 , 廖庆喜 , 黄海东 , 舒彩霞 , 段宏兵 , 李继波
2008, 39(10):211-21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研制了一种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该机以正、负气压组合式油菜精量排种技术为核心,可实现油菜籽的精量播种,能一次完成开沟、破茬、种床旋耕、精量播种、施肥、覆土等作业。田间试验表明,该机作业通过性能好,合格指数为90%以上、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低于4%;种子用量减少50%,节约肥量55%,种子无破损,不需间苗与定苗且后期主根系发达,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适应水稻-油菜、棉花-油菜种植的机械化油菜直播。
2008, 39(10):214-2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我国南方多熟制稻作区秸秆难以用人畜力及常规机械埋覆还田的生产实际,研制了1GMC-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该机由船式拖拉机(机耕船)和悬挂于船尾的左、右旋螺旋埋草刀辊组成。机组前进时,机耕船船底板将秸秆压伏于地表;船尾刀辊回转,将稻秆、麦秆、油菜秆、绿肥、杂草等秸秆及植被埋覆还田。经试验表明,该机平均耕深可达117 mm;秸秆覆盖率95.6%,生产率0.133~0.167 hm2/h,适用于泥脚深度350 mm以下、秸秆高度700 mm以下的水田耕整作业要求。
2008, 39(10):218-22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10.081047
摘要:简述了V型无阀压电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其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泵的平均流量方程和效率公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V型无阀压电泵的简化模型,通过对V型无阀压电泵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供给状态与泵送状态下的压力云图与速度矢量图。通过与并联扩散管压电泵在不同进出口压差下的压力损失系数比进行比较发现其变化规律的一致性,且V型无阀压电泵压力损失系数比的曲线平直上升,说明V型无阀压电泵比并联扩散管压电泵的流动稳定性好,从而验证了V型无阀压电泵的可靠性。
2008, 39(10):222-22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0.[sequence]
摘要:针对具有未知强非线性函数、未知控制增益的非匹配非线性电液伺服系统,结合专家语言信息和滑模控制的强抗干扰特性,提出一种多滑模模糊控制策略。通过参数的非连续投影算法,带饱和层的滑模面设计技术以及积分型李雅普诺夫设计技术的集成,使得算法提高了系统在抑制参数漂移、抖振现象、控制器奇异等方面的能力。理论证明了系统跟踪误差收敛于任意设定的滑模面饱和层内。仿真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