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9(1):1-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消除干扰信号对车轮轮速信号的影响,保证ABS的有效控制,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通过对标准信号滤波样本(由小波变换获得)的学习,建立起从信号输入到信号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把滤波过程通过权值和阈值集中存储和记忆,从而通过网络的联想能力来实现滤波和信号处理。利用相关的仿真试验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2008, 39(1):4-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整车二自由度模型。对固定转向灵敏度型和横摆角速度反馈型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进行了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前者可以保持固定转向灵敏度,降低驾驶员负担,但是不改变系统极点;后者可以增加系统阻尼和带宽,改善操纵稳定性。
2008, 39(1):7-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了揭示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路面冲击对装有ABS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计及路面不平度的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路面不平度利用随机的四轮路面输入来实现。结合常规的ABS逻辑门限控制策略进行了路面不平度对装有ABS汽车制动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实例结果得到了制动过程中路面不平度对装有ABS汽车制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为可靠有效地设计汽车ABS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2008, 39(1):11-1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最优工作曲线控制策略的研究中,都是以发动机为主控对象,令其工作在最优曲线上以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但电机在工作中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佳的。以混合动力汽车另一个动力提供源——电机为主控对象,通过找寻电机最佳效率工作曲线,制定相应的电机最优工作曲线控制策略。与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的仿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电机最优工作曲线控制策略可以使整车百公里燃油消耗量降低9.5%,电机平均工作效率提高
2008, 39(1):15-1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度关系到动力总成发动机、电机、蓄电池的功率匹配,将直接影响整车最终的设计成本及市场化目标。结合解放牌并联式混合动力客车,对混合度的选取与整车的设计成本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混合度的选取与整车最终经济收益、成本回报期限的关系。
2008, 39(1):20-2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以引燃柴油喷雾混合、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湍流运动、NOx预测模型、初始及边界条件设定和计算网格划分为主要内容,建立了生物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三维燃烧模型。生物制气由气化炉热解气化各种农林废弃的生物质产生,双燃料发动机由单缸、四冲程、水冷、直喷式柴油机改装, 生物制气通入发动机进气管,在进气过程中吸入气缸, 由柴油引燃。计算了多个工况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及NOx排放,并与机刨花热解制气双燃料发动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缸压力及NOx排放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08, 39(1):25-2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提高直喷式柴油机缸内油气的混合速率及其分布均匀度,利用从多孔油嘴喷出的油束撞击设置在喷孔出口外围的内锥导向面上,扩展成近似的伞状喷雾,喷雾的碰撞量可以通过改变喷孔和碰撞面的相对位置来调整。应用FIRE 8.4对全碰和半碰喷雾及多孔自由喷雾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由喷雾相比,内锥碰撞式伞状喷雾具有扩散度高、周向分布均匀的特点。在单缸135型柴油机上进行的燃烧性能对比试验表明:半碰方式好于全碰方式,半碰方式时采用4孔油嘴优于6孔油嘴,适当的供油提前角有利于实现柴油机的热预混合燃烧。
2008, 39(1):30-3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针对柴油机单体泵喷射系统高实时性要求,通过对单体泵控制原理的分析,采用位置同步、角度时钟驱动概念,设计了发动机位置同步系统硬件和喷射系统软件,最高喷射精度达到0.023 4°CA,电磁阀峰值和保持电流分别为12 A和8 A,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快速精确控制喷油,而且具有冗余控制功能。
2008, 39(1):33-3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通过旋转分电器外壳改变点火提前角来研究其对燃用M20甲醇-汽油和E20乙醇-汽油(甲醇、乙醇体积分数均为20%)混合燃料电喷汽油机的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汽油机燃用M20和E20时最高压力点比纯汽油分别提前1°CA(曲轴转角)和0.5°CA,最佳点火提前角分别提前约2°CA和1°CA;随着点火提前角的增大,燃用2种燃料的汽油机性能和排放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扭矩和功率增大,能量消耗率降低,CO、HC和NOx排放量增加。
2008, 39(1):37-4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基于CCP协议开发了柴油机GD-1(电控系统代号)系统的标定平台。该平台PC机端采用USB通信,ECU端采用CAN通信,利用USBCAN智能转换卡实现了与ECU准确、可靠和稳定的通信。利用LabVIEW和VC++混合编程,开发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CCP协议的驱动程序。利用本标定平台易于实现标定数据的采集、显示、保存和标定功能。
2008, 39(1):41-4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研究了喷头水滴在空气中的运动模型,分析了喷灌水滴阻力特性参数及最大水滴直径与喷嘴直径、工作压力的关系,推导了考虑风速条件下的旋转式喷头射程的解析计算公式,并以无风条件下的试验值和文献中多种喷头射程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物理背景清晰,模型中的参数与喷头的型号无关,适应性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8%,适用于其他类型喷头的射程计算。
2008, 39(1):46-4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利用可视化人机交互优化方法对水稻插秧机曲柄摇杆分插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建立分插机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编写了具有可视化效果的人机交互优化程序,分析了各变量对目标和约束的影响,进而优化出满足插秧运动要求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可视化的人机交互优化方法易于实现,且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优化效率。
2008, 39(1):50-5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验证4YZ-180型不分行玉米收获机分禾器对不同行距的适应性,进行了整机行驶速度、分禾器尖离地高度、分禾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分禾器对不同行距的玉米收获有较好的适应性,试验过程中没有玉米植株被推倒或折断。对3因素的主次顺序及因素与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玉米收获机作业时因素水平的设定提供依据。
2008, 39(1):53-5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从Danckwerts拟一级反应和传质理论出发,采用气液一次通过的流程,用化学吸收的方法对旋流反应器的气液相界面积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气液相界面积随着喷淋密度和动能因子的增大而增大,并得到了旋流反应器比相界面积的关联式;旋流反应器与螺旋型旋转吸收器及旋流塔板吸收器相比,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具有更高的比相界面积。
2008, 39(1):56-5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研究旋转导向管喷动床的干燥性能,采用油菜籽为原料,进行干燥试验。选取风量、装料量、风温和导喷距等因素,范围分别为51~88m3/h(101.3 kPa, 0℃)、10~30kg、80~110℃和40~80mm,以水分耗热率为指标进行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固定导喷距,按L9(34)正交试验方案进行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标态风量58m3/h 、风温80℃、装料量20kg。优化工艺下的水分耗热率为3941.4kJ/kg,只有风量对水分耗热率有显著影响。用SPSS软件处理正交试验数据,得到了水分耗热率与风温、风量及加料量关系的回归方程。
2008, 39(1):60-6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分析了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现状及加速发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可行性,提出了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分阶段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实现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目标的机械和资金需求情况,提出了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2008, 39(1):64-6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研究了20℃常温水和40、45、50℃热水处理5min对轻度加工竹笋在10℃贮藏期间品质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热处理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逐渐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迅速增加;促进总酚的积累;导致色泽值减小,褐变指数增大。40℃或45℃热水处理5min不仅降低了轻度加工竹笋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而且抑制了PAL、PPO和POD的活性,从而保持较高的色泽值和较低褐变指数水平;但50℃热水处理5min会产生热伤害,对轻度加工竹笋的贮藏反而不利。
唐小俊 , 池建伟 , 张名位 , 张雁 , 魏振承 , 张瑞芬
2008, 39(1):68-7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通过微波功率、切片厚度、载样量的单因素试验探讨了苦瓜微波干燥的失水特性,并以苦瓜干燥的失水速率、耗电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微波干燥工艺条件并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微波功率、载样量对失水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载样量对耗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微波功率对苦瓜感官评分有极显著的影响。微波功率480W、切片厚度0.59cm、载样量62.86g时,失水速率为3.08g/min,耗电量为2.38kW?h/kg,感官评分为
2008, 39(1):74-7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综合分析了微波真空干燥膨化苹果片的干燥能力、能量消耗、感官质量、维生素C质量分数和微观结构,并以纯热风干燥的苹果片为对照样品,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微波真空干燥膨化的干燥能力比热风干燥增加48.46%,单位能耗节约32.32%;苹果脆片在质地和风味方面都好于热风干燥;维生素C保存率比纯热风干燥提高了15.8%;比热风干燥具有更显著的蜂窝状结构,更好的膨化效果。
2008, 39(1):78-8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通过添加Vc和外加磁场处理,研究莲藕多酚氧化酶(PPO)反应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莲藕PPO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Km为0.775mol/L,Vmax为11.150U/min。Vc对PPO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参数Km为0.081mol/L,Vmax为3.243U/min,呈现反竞争性抑制,表现为褐变出现滞后,随Vc浓度的增大滞后时间逐渐增长,且呈现S型趋势,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不同磁场强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PPO活性呈现波动性。3.17A/m磁场强度下处理4h的酶液其反应动力学曲线表现为S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反应方程。
2008, 39(1):82-8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以啤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对影响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NRRL 6270固态发酵啤酒糟产α-淀粉酶的关键培养条件: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含水率和接种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29.15~35℃、培养基初始含水率为68%~71.26%和每克培养基接种孢子数为2.6×106~1.38×107条件下,α-淀粉酶活性可达6342.60U/g;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解逆矩阵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32.96℃、71.04%和1.0×107时,α-淀粉酶活性最大预测值为6581.63U/g,在上述自量分别为32℃、71%和1.0×107左右时,通过试验验证α-淀粉酶活性可达到6445U/g,证实该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2008, 39(1):87-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以小麦淀粉为原料,用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可制备异麦芽低聚糖。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小麦淀粉液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5.6~5.8,淀粉乳质量分数25%,温度85℃,SPEZYME Fred用量14LU/g,液化时间80min,所得液化液的DE值为15.62。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淀粉液化前以及液化后DE值分别为7~9和11~13时液化淀粉的拓扑结构, 得到了淀粉在液化过程中颗粒结构变化的直接图像证据。它表明随着液化程度的提高,淀粉的颗粒逐渐被破坏,由粒状变为枝状。这些图像也是淀粉中存在粒状结构、直链结构和支链结构的直接证据。
2008, 39(1):91-9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探讨试验室自制强制通风好氧堆肥系统的保温性能和通风性能及其对好氧堆肥过程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不同初始质量和初始温度的热水保温试验,测定了系统保温性能参数以及不同流量下的通风性能,最后进行鲜猪粪麦秸混合好氧堆肥平行试验。结果显示:各反应器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没有显著性差异,保温性能参数UA值的标准差为002,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4.93%;各反应器间通风系统性能差异不显著,当流量计设定流量分别为0.2、0.5、1.0、1.5和2.0L/min时,各反应器通风管出口处的流速在同一设定流量下基本相等;好氧堆肥试验过程堆体温度经历了快速升温、保持一段时间的高温和温度缓慢下降3个阶段,各反应器堆体温度超过50℃的时间分别为5.3天、6.0天、5.1天和6.8天,符合国家标准;可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依次为
2008, 39(1):97-1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提高接触式拖拉机导航系统性能和导航精度,针对玉米秸秆行间作业,设计了双层控制器接触式导航控制系统。在分析接触式导航传感器检测信号的基础上,以触杆转角为输入、前轮目标转角为输出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作为导航控制的上层控制。下层控制针对电液系统的非线性,采用带非线性补偿的PID控制器实现对拖拉机前轮转向角的控制。该导航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导航控制系统在秸秆行间进行了试验验证。仿真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导航控制算法的响应快、稳定性好。当行驶速度不超过1m/s时,拖拉机导航精度在50mm以内,平均误差15mm,能满足玉米秸秆行间作业要求。
2008, 39(1):102-10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对拖拉机半挂车机组自动直线倒车行驶进行了研究。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和线性化的车辆运动方程设计了拖拉机半挂车机组直线倒车的线性二次型控制器,运用控制器分别在沥青路面和未整修道路上进行了实车实验。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实现拖拉机半挂车机组自动直线倒车行驶控制,且车辆的行驶速度对车辆系的横向偏差影响很大。
赵杰文 , 刘剑华 , 陈全胜 , Saritporn Vittayapadung
2008, 39(1):106-10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提出了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水果轻微损伤的方法。试验以苹果为研究对象,利用500~9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547 nm波长下的特征图像,然后设计不均匀二次差分消除了苹果图像亮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最后通过合适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取苹果的轻微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高光谱图像技术对苹果轻微损伤的检测正确率达到
2008, 39(1):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提出一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霉变花生的方法。首先用微分算子对彩色花生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经过形态学运算、填充、合成后,得到去除背景的彩色花生图像。然后采用H和S的阈值识别霉变区域,根据像素数目计算霉变面积比,从而判断霉变情况。试验表明,这种识别方法的正确率可以达到
2008, 39(1):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了实时获取作物病害程度信息,研究了一种基于RGB彩色模型的玉米小斑病图像的分割方法,并利用分割结果求得的玉米冠层危害程度来计算整株玉米的发病程度。由于图像中背景复杂,将叶片与病斑同时分离出来的可能性小,故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从获取的RGB图像中提取R、G、B分量,利用2G-R-B图像采用迭代法自动选取阈值将玉米叶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根据R-G图像将病斑从叶片上分离出来。30幅图像中玉米叶片、病斑基本上能提取出来,但没有黄化的少量侵染点无法有效分割。
2008, 39(1):118-12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针对孵化系统具有强耦合、强干扰、大滞后的特点,提出一种混合智能控制算法。前级控制采用前馈补偿解耦控制算法以消除系统主要控制参数的耦合关系,后级控制根据被控制对象工况的不同,选用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或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混合智能控制。实际运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2008, 39(1):123-12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ARM9+Linux的行走式节水灌溉精量施水控制系统。该系统接收各种输入信号,经过ARM嵌入式内核处理后输出控制步进电动机的脉冲信号,由步进电动机控制阀门,调节出水量,实现精量施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2008, 39(1):126-12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结合Nash均衡理论,把各学科的设计目标作为博弈方,提出了一种易于解决冲突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求解方法。各个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法,并行地进行优化和设计;无系统协调模型,各个学科之间的信息交互简单。用实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2008, 39(1):129-13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建立了基于功能-载体关系的概念设计产品模型。通过功能基建模来描述元功能和输入输出流,采用键合图描述输入输出流的动态行为属性,建立功能模型。采用无向图描述载体的层次结构,基于零件——联接器建立载体模型。提取产品的功能特征,包括元功能、流对象和关系约束,通过功能分解和载体映射生成设计方案。最后结合传动系统方案求解实例进行了说明和验证。
2008, 39(1):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制造企业ERP软件产品选型技术,建立了ERP软件选型的评价过程模型,依据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ERP软件选型评价体系,运用标杆原理确定选型的参考数列,根据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相对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原理实现了软件的优先级排序,最后给出了相关实例分析。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全面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特点。
2008, 39(1):138-14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以单开链支路为单元,揭示了对称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组成的规律,提出了输出运动为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型综合方法。型综合共得到5种对称的三维平移3自由度的并联机器人和6种对称的三维转动3自由度的并联机器人。
2008, 39(1):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实现多自由度减振,构建了以3-PUU并联机构为主体结构的三平移减振平台;分析了3-PUU并联机构运动特性,推导了杆件及动平台质心的速度表达式。采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方程,根据一般粘性阻尼系统的模态分析法,推导了求解固有振型的公式;分别在X、Z方向上施加一定的瞬时冲击力,观察动平台的运动情况,并采用ADAMS软件验证系统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该减振系统的加速度在2s内迅速归零,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
2008, 39(1):147-15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平面上的涂层累积速率二次函数后,建立了自由曲面上的漆膜厚度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生成喷漆机器人喷枪空间路径,得出喷枪轨迹优化设计是带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选取时间最小和漆膜厚度方差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应用带权无穷范数理想点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的结果,论证了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的可行性。
2008, 39(1):151-15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借助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了三维金属切削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新型的Ti(C,N)基金属纳米陶瓷刀具金属切削过程,得到切削力、刀具磨损、切削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出Ti(C,N)基金属纳米陶瓷刀具切削正火态45号钢时的合理前角。通过实验证明了模拟过程的正确性。相对于二维模拟,三维仿真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刀具和工件的切削状态。
2008, 39(1):156-16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设计了面向介观尺度零件制造的微型三轴数控铣床,并进行了黄铜微铣削实验。当加工特征在介观尺度范畴时,微铣削工艺现象和力学特点受到尺度效应的强烈影响,与常规尺度铣削不同。较大的刀具切削刃圆弧半径和主轴跳动度与单齿进给量比成为影响介观尺度铣削机理和切削力特点的重要因素,导致低进给率条件下产生间断性切屑成形现象。给定切削条件下,单齿进给量不再是一个常量,而是主轴跳动度、最小切削厚度和切削条件的函数。
2008, 39(1):161-16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针对直齿轮冷锻成形困难、工作载荷大和模具寿命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刚性平移的直齿轮两步成形工艺,即先成形分度圆以外齿形,后完成整齿成形。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对两步成形工艺的冲挤预成形和刚性平移终锻成形过程分别进行了模拟,并提取等效应力场和载荷行程曲线进行分析;再用物理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加以验证;最后与传统工艺方案的模拟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平移预锻齿形设计有利于改善齿轮的充填性,同时使得工作载荷大幅度降低。
2008, 39(1):165-16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根据长悬臂测量机具有长悬臂和弱刚度的特性,分析了测量机动态力的来源,研究了动态力对测量机测量误差的影响和测头附加动态误差的来源,得出测量机测头附加动态误差具有三维特性,各个方向附加动态误差与3个方向导轨系统振动特性有关。推导了悬臂测杆系统振动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采取了相应的动态力控制措施,实验结果证明了所采取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008, 39(1):169-17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针对按最小条件评定直线度误差存在的不确定度问题,根据离散数据点测量的名义坐标和不确定度来计算最小条件下直线度误差的不确定度。假设测量数据点坐标服从均匀分布,基于最小条件的判定准则,讨论了参考直线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处理方法。给出了直线度误差不确定度传递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讨论了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评定直线度误差,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测量点不服从均匀分布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2008, 39(1):172-17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基于随机过程和可靠性理论,对整车产品可靠性试验数据的处理及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利用随机过程模型解决复杂可修复系统寿命分析的方法和整车产品故障分布规律的模型识别。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某中型载货汽车首次故障里程和故障间隔里程都属于威布尔分布,给出了可靠性函数表达式和相关评价指标值。
2008, 39(1):176-17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对175A型柴油机曲轴疲劳寿命的影响,取得了数值仿真条件下曲轴过渡圆角处残余应力场的数据,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较为接近,从而验证所采用的材料本构模型、冲击波峰值压力和冲击波作用时间是精确的。通过此类激光冲击强化仿真分析,可优化激光冲击的相关参数,使曲轴过渡圆角产生有利的残余应力场,从而为激光冲击强化曲轴提供优化的工艺参数。
2008, 39(1):180-18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有优势,适于重建局部声场的各种声学量。阐述了局部近场声全息的技术原理及各种实现算法,并根据所提算法的创新性和受关注程度,把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归纳为4类: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基于等效源的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基于统计最优的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基于边界元的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发展过程以及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局部近场声全息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2008, 39(1):187-1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通过光谱分析技术,测定了大米表面营养物质浸出液的光谱吸收峰值,研究了大米的加工精度与其浸出液吸收峰值之间的关系,参照目前的大米加工精度等级国家标准,以浸出液的吸收峰值为基础,制定出中国大米加工精度的定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大米的加工精度等级与其浸出液吸收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根据大米浸出液吸收峰值进行国标内大米加工精度等级的判定,判定精度可以达到
2008, 39(1):191-19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采用将采摘工作空间中障碍物映射到关节空间(C-空间)的方法,结合番茄生长环境中障碍物的特点,通过计算机械手关节连杆与障碍碰撞的临界角,提出了一种番茄生长环境中的障碍物均可由1个、2个或3个点的临界碰撞角表示的工作空间到C-空间转换的计算方法。
2008, 39(1):195-19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基于传统统计学理论基础的鸭蛋破损检测方法有理论缺陷,因此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检测方法。试验结果验证该方法具有训练样本少、学习推广能力强等优点;基于径向基核函数(RBF)的SVM对鸭蛋破损检测的识别效果最佳,总体正确率达到
2008, 39(1):198-2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直接测量升华界面温度较困难,因此引入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法——动压测量法。以黄瓜切片为试验对象,分析热电偶与动压测量法在测量温度方面的优缺点。同时在冻干切片时,利用动压法测量了移动升华界面的温度,通过测量的压力回升曲线对冻干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讨论。
2008, 39(1):202-20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冻干室压力、加热板温度、预冻降温速率和物料厚度等因素对干燥前后物料体积收缩率及复水比2个指标的影响;在保证长根菇干燥品质的情况下,得到了长根菇冷冻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
2008, 39(1):205-20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利用薄层干燥试验,研究了苜蓿干燥时风温、风速、干燥时间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风温、风速及干燥时间的增加,苜蓿粗蛋白减少,风温对苜蓿粗蛋白含量影响最大,干燥时间次之,风速影响最小。提出了苜蓿薄层干燥粗蛋白含量的数学模型,得出了较优干燥参数范围:风温86.7~92.5℃,风速0.203~0.257
2008, 39(1):208-21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1.[sequence]
摘要:为了优化啮合式电动机结构参数,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用磁路法建立了参数化模型;以此为基础,以输出扭矩最大为优化目标,以体积/扭矩比小于设定值为主要约束条件,用遗传算法对电动机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电动机输出扭矩提高了2.2倍,体积略有减小,体积/扭矩比降为原来的26%左右。通过样机测试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