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8(5):1-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拖拉机的全液压转向系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 DSP的电液转向控制系统,硬件部分包括DSP芯片及PWM电控器等接口电路,软件部分设计了带非线性补偿的PID控制算法,选用比例电磁换向阀、角位移传感器构建了试验平台,进行了算法参数确定试验和导向信号跟踪转向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的转向角误差小于7%,平均滞后时间为0.15s,能为自动导向提供理论基础。
2007, 38(5):6-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根据转向系统的回正特性,针对现有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在回正控制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回正控制算法。借助专家控制器,实现了不同转向状态下控制策略的变换,即将常规助力控制和回正控制算法结合,采用控制器的辨识算法和监督算法构成闭环系统,使转向行程判断准确,实时性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试验台架,可以更好地模拟车轮转向过程。结果表明,采用该回正控制策略能获得较好的回正性能,同时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
2007, 38(5):11-1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汽车配备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后,如何评价其转向性能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提出了EPS系统汽车转向性能的主观评价方法,并从原地转向和车辆行驶转向2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相应的主观评价项目、计分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的评定。对所开发的EPS系统进行了转向性能道路评价试验并对被测试车辆进行主观评价,得到了合理的评价结果。
2007, 38(5):15-1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路面激励是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功率谱密度的仿真研究方法。建立了4自由度汽车振动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俯仰角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应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俯仰角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路面功率谱密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思路明确,抗噪声能力比较强,识别的精确度高。
2007, 38(5):19-2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根据中国人体尺寸和人机工程学知识,建立了通用的三维参数化中国人体模型。综合汽车设计标准、设计知识和专家经验,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方法及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开发了基于知识工程的汽车车身内部布置系统。实现了视野校核、脚踏板与手操纵件的设计、操纵空间与操纵力校核、安全带固定点位置范围确定等功能。
2007, 38(5):23-2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引起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MHEV)动力系统轴系振动的电磁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机械和电磁两方面相互耦合作用对振动的影响规律。电机转子的电磁转矩、扭转刚度和阻尼的作用将改变原发动机系统轴系的动态特性。对电机助推和发电2种不同模式下系统轴系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的定性研究,两者结果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
2007, 38(5):27-3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EQ2102型越野汽车的前轮摆振问题,建立了典型非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统力学模型,获取了计算模型的所需参数,设计了转向系统刚度测量方案,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汽车摆振的影响因素,对车轮失衡量、系统刚度和转向系阻尼对摆振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
2007, 38(5):32-3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目前消声器的设计方法仍然基于近似理论、经验和试验相结合。消声器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阻碍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而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能避免传统消声器设计的不足。以某型号消声器开发为例,运用GT-Power工具,建立消声器的传声损失、插入损失、压力损失模型,综合消声器性能主要评价指标,研究了消声器CAE分析评价方法。试制分析方案并进行测试,CAE分析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接近。
2007, 38(5):37-3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分析了传统带有惯性飞轮的制动试验台的特点,阐述了电模拟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机械转动惯量电模拟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具体分析了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的实现过程,利用试验手段验证了电模拟系统的可行性。
2007, 38(5):39-4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汽车燃油经济性数学模型,开发了计算仿真程序。以东风EQ140型汽车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其使用参数较为吻合;分析了其参数灵敏度,各参数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以传动系的机械效率和汽车的总质量最为显著,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系数与迎风面积的影响则小一些。
2007, 38(5):43-4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利用ANSYS中的三维层单元模拟轮胎复合材料,建立了7.00-16 14PR 斜交轮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轮胎在额定气压下的主应力、剪应力及帘布端点处层间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并指出了它们对轮胎早期失效的影响。分析结果验证了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正确性和有限元法应用于层间剪应力分析的有效性。
2007, 38(5):47-5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通过动力驱动的平圆盘和缺口圆盘切断玉米秸秆和根茬的土槽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刀轴转速和机器前进速度增加驱动圆盘刀功率消耗随之增加。当刀轴转速为350r/min、机器前进速度为0.65m/s时,在有秸秆和根茬土壤地表上缺口圆盘刀消耗的功率是平圆盘刀的45%。当刀轴转速大于350r/min即圆盘圆周速度大于7.4m/s时,缺口圆盘刀秸秆切断率和根茬切断率达到
2007, 38(5):51-5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研究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风蚀地区,传统和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的风蚀和有机物及养分衰减的定量关系及其衰减的机理。土壤风蚀过程中,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可以减少风蚀量50.44%。有机质损失减少48.80%,全氮损失减少49.04%,全磷损失减少48.51%,全钾损失减少50.52%。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各物质损失中全磷的损失最大,分别为12.24%和5.93%;其次是有机质的损失,分别为11.53%和4.31%。土壤损失率分别为5.29%和2.62%时,全磷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31倍和2.26倍;有机质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18倍和1.65倍。保护性耕作是防止农田沙漠化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
2007, 38(5):55-5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研究翻转式双向犁翻转机构的动态特性,设计了三维回转部件动态测定仪。利用该测定仪可以动态检测翻转过程中的角位移、角加速度、扭矩、油缸压力等物理量,并可记录供分析研究。利用Visual Basic和Visual C++开发的动态链接库(DLL)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开发集数据采集、显示、记录、打印为一体的应用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强大。
2007, 38(5):62-6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以苎麻茎秆木质部为试验对象,在RGT-1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了弯折、拉伸、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华苎4号”木质部的抗弯弹性模量为7 358.69MPa,最大抗弯强度为40.77MPa;拉伸弹性模量为177.26MPa,最大抗拉强度为32.25MPa;压缩弹性模量为7.70MPa。相同部位木质部的抗弯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拉伸弹性模量,最大抗弯强度大于最大抗拉强度,木质部横向抵抗变形能力强。拉伸弹性模量与压缩弹性模量有明显差异,木质部属各向异性材料,建立力学模型应采用各向异性的本构关系。
2007, 38(5):66-6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根据灌水器注塑模非平衡浇注系统的特点,给出了非平衡浇注系统的流动平衡数学模型,通过基于Pro/toolkit的二次开发,在Pro/E软件平台上实现了非平衡浇注系统的流动平衡计算及其自动生成,避免了反复的试模与修改,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07, 38(5):69-7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业装备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重点突破,总体提升;增强能力,保障供给”,研究确立了农业装备自主创新战略五大重点领域,并从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7, 38(5):74-7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农业工程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2007, 38(5):77-8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运用进出口价格比、贸易条件指数和质量指数3个指标对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价值变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机产品进出口价格比和贸易条件指数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我国农机产品出口的增长属于数量的增长,而非价值的提高。在长期内,农用运输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及拖拉机零配件、发电机及其零配件和内燃发动机等4类产品的出口质量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短期内,有8类产品出口质量指数提高,其中多为主要出口农业机械和农业的产后作业机械。建议我国农机产品生产应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抵制企业间价格恶性竞争。
2007, 38(5):82-8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合理选择挤奶设备是建设机械化挤奶站的关键之一。采用技术性能、经济性能和质量性能等9个评价指标,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技术和理想点原理,在对3种常用挤奶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化挤奶站选择挤奶机的建议:首选9JN-24型提桶式挤奶机,其次是2×10型计量瓶式挤奶机。
2007, 38(5):86-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在对分子蒸馏液膜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分子蒸馏模型。通过二组分物系模拟仿真,研究了分段蒸发与冷凝对蒸馏量、目标组分质量分数和液膜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子蒸馏分段冷凝可以减少实际蒸馏过程中由于脱气不完全造成的“喷溅”现象、冷凝面分子返蒸发效应和得到质量分数梯度较大的目标组分,并可以增大蒸馏量。分子蒸馏的分段梯度升温蒸发,导致蒸发液膜表面温度的阶跃式上升,可以在一次分子蒸馏过程中分离蒸汽压相差较大的多组分物料并得到所需质量分数要求的目标组分。
李莉蓉 , 张名位 , 刘邻渭 , 池建伟 , 魏振承 , 张瑞芬
2007, 38(5):91-9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用比色法研究了外界因素及5种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种皮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在避光、自然光和日光灯条件下稳定性最好的是黑大豆花色苷,其次是黑米花色苷,最差的是黑玉米花色苷。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黑米和黑大豆花色苷的稳定性较好,黑玉米花色苷的稳定性较差。NaCl、蔗糖、葡萄糖等食品原料,防腐剂苯甲酸钠以及K+、Ca2+、Mg2+、Zn2+、Cu2+ 5种金属离子对3种花色苷稳定性影响不明显。煮沸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巴氏灭菌、微波灭菌、高温短时灭菌5种不同杀菌工艺中,高温短时灭菌的影响较小,高压蒸汽灭菌的影响最大。
2007, 38(5):96-9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猕猴桃籽油中的α-亚麻酸进行了富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分子蒸馏的主要因素,即蒸馏压力、蒸馏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进行了优化,得到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馏压力3.0Pa,蒸馏温度110℃,进料速度20滴/min,刮膜转速400r/min,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到83.69%;4级分子蒸馏后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质量分数达到
2007, 38(5):100-10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结合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提取黑木耳多糖,提高了黑木耳多糖的溶出率。建立了温度、pH值与黑木耳粗多糖溶出率的回归方程,获得了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酶解黑木耳工艺的最佳参数为:超声波频率20kHz、超声波功率20W、酶
2007, 38(5):107-1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异丙醇浸出油脂溶剂比和能耗高的问题,利用异丙醇对油脂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对异丙醇浸出油脂的溶剂回收方法和相应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逆流浸出级数、最合理的浸出温度、溶剂比。选择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78℃、异丙醇质量分数95%、浸出时间45min、溶剂比1、浸出级
2007, 38(5):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设计的近红外透射式西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检测系统主要包括光纤光谱仪、光纤透射附件、数据采集卡以及自制光源。对50个麒麟瓜SSC进行了预测试验, 采用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建立了样品的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光谱、二阶微分光谱和SSC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1,均方根校正误差0.347,均方根预测误差0.302,样本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
2007, 38(5):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收集了145个鱼粉样本,应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了鱼粉中17种氨基酸和总氨基酸NIRS定标模型。天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都达到0.87以上,相对标准差均小于10%,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3;酪氨酸的决定系数R2为0.867 8,相对标准差为8.65%,相对分析误差为2.77;组氨酸、丝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0 5、0.743 6和0.354 1,相对标准差分别为14.19%、17.85%和33.85%,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96、1.98和1.04。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检测鱼粉中14种氨基酸;酪氨酸只能进行粗略估测;组氨酸、丝氨酸和半胱氨酸难于进行实际检测。
2007, 38(5):118-12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卷心菜采用常规真空冷却工艺时,因其菜体结构紧密,中心与表叶的最大温差可达12.3℃。通过冷却过程分析,提出了增设自动补气阀来减小蔬菜内外温差的方法。结果表明,增设自动补气阀后温差可减小到2.3℃。对于特定食品的真空冷却,设定一个恰当的自动补气阀工作压力范围,可以有效减小各部分的温差。
2007, 38(5):122-12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研究了风量与谷物质量比对干燥速率的影响。当风量与谷物质量比增大时,干燥速率大幅度上升;但是当风量与谷物质量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干燥速率增大率明显减小。干燥初期稻谷的含水率较大时,加大风量可以大大提高干燥速率,而干燥后期风量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以风量与谷物质量比为基准,研究了饱和相对湿度线的移行规律,给出了不同热风温度和稻谷含水率下合理的风量与谷物质量比以及拟合方程。
2007, 38(5):126-13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通过分析植物的形态生理特性,从植物形态结构的构造体系出发,着重对植物的拓扑结构及其节间、叶片等器官形态变化进行了定量描述,并提出了一种虚拟植物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实例可视化验证,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007, 38(5):131-13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跟踪控制器是农用车辆自动行驶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应用于车辆的自动行驶控制中,使得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自学习功能,提高了控制器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在牧草地上的实车实验结果表明:车辆沿直线路径自动行驶时,95%的偏差绝对值小于
2007, 38(5):134-13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在颗粒饲料产品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块化编程设计理论,基于VC++6.0和Access 2000数据库,设计了颗粒饲料产品等级模糊综合评判软件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2007, 38(5):137-13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传统BP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采用L-M训练法的BP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的奶牛305 d产奶量预测模型,此模型可以提前215 d预测初产奶牛305 d产奶量,从而实现提早进行选择,加速奶牛育种工作进程。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了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2007, 38(5):139-14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基于单开链单元的欠秩并联机器人机构型综合方法,提出了用VB编程实现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型综合,并用此方法对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机构进行了型综合,达到了型综合自动化的目的。
2007, 38(5):143-14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一种求解并联机构无奇异位形工作空间的方法。通过分析3-RPS并联机构在奇异位形时动平台的微分运动与结构约束及关节约束的关系,得到机构奇异位形判别方程和奇异位形曲面方程。探索了工作空间边界,综合分析了机构奇异位形与工作空间的关系。合理选择机构结构参数和关节变化范围,得到了无奇异位形的工作空间。
2007, 38(5):147-14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并联机器人的驱动控制方案。利用Matlab将运动轨迹离散化并进行位姿反解,处理生成相应的机器人运动输入数据,并将数据发送至单片机执行,驱动步进电动机完成机器人的控制。该系统成本低,柔性较好,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运动精度。
2007, 38(5):150-15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二值商标图像,用Hu不变矩和边界方向直方图分别描述形状,采用等级度量方法进行特征融合并匹配,通过用户反馈算法达到检索的目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视觉语义,能很好地进行商标图像检索。
2007, 38(5):153-15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传统质量信息分析方法只能获得产品故障表层信息这一问题,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产品故障信息为基础的外部质量控制和分析的方法。经过运行测试证明:将决策树算法应用到系统中,可以为产品故障现象到故障原因的分析提供比较客观的决策支持。
2007, 38(5):157-16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焊缝两侧材料变形不均匀和由此引起的焊缝移动是拼焊板成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应用动力显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线性渐增和渐减变压边力下拼焊板盒形件的成形过程。建立了线性变压边力终止值随初始值变化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被拟合为二阶多项式曲线。模拟结果表明,线性渐增变压边力允许更多厚侧材料流入凹模,从而减少焊缝移动量;线性渐减变压边力较定常压边力显著增加了厚侧材料的变形程度,提高了焊缝两侧材料变形的均匀性。
2007, 38(5):161-16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磨粒磨损中微观切削过程,研究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磨粒微观切削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和数值模拟算法。为研究摩擦表面上的微观动态行为与变化,认识磨粒磨损机理,提供了一种基于微观数值模拟的途径和方法。
2007, 38(5):165-16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选用钛合金Ti-6Al-4V进行激光冲击成形实验,发现其表面产生很大的残余拉应力和残余压应力。对不同后处理工艺条件下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钛合金成形凹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稳定性,其表面残余压应力不会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而降低;而其成形凸面的残余拉应力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逐渐消退,在371℃退火后,钛合金凸面上82.67%的残余拉应力消除,剩余残余拉应力仅为20.6MPa。经过高温退火后的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可以满足飞机结构件的使用要求。
2007, 38(5):168-17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建立了带有裂纹故障的双跨弹性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求解非线性非自治系统周期解的延拓打靶法和Floquet理论,研究了系统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及失稳规律。系统以倍周期分岔形式失稳,且在不同转速下,系统会出现倍周期分岔和Hopf分岔等不同的分岔形式。在亚临界转速区系统响应中出现了1/3倍频、1/2倍频、2/3倍频、1倍频、2倍频等频率成分,但是在超临界转速区,2倍频及以上频率的峰值明显减小。
2007, 38(5):173-17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根据超级电容器等效电路模型的分析和复数阻抗综合方法,经试验数据拟合优化,建立了超级电容器等效阻抗函数。通过该函数仿真了超级电容器的电压、电能容量、电流和荷电状态等性能指标的动态特征。经试验验证,该函数可预测超级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电压和荷电状态的动态变化。
2007, 38(5):177-18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阐述了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基本原理和补偿策略。应用模糊控制理论Takagi-Sugeno型模糊推理模型,设计了STATCOM非线性变增益PI控制器,其控制增益能够根据电力系统当前状态依据规则产生大范围调整,在较大的系统工作空间内均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电压调节能力和暂态稳定性能。针对含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SMIB)系统进行的电力系统暂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性能优于常规
2007, 38(5):181-18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介绍了3种型式的自动变速系统及其特点,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AMT的优点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综合论述了我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MT产品的必要性和意义。根据世界重型汽车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市场需求,我国开发商品化、系列化AMT产品的时机已经成熟,预测了AMT 在我国重型汽车上的应用前景。
2007, 38(5):187-18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从目前我国链条制造工艺及装备的关键技术,链条行业前沿技术研究和链条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概述我国链条行业的技术现状。分析了我国链条行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链条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007, 38(5):190-19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一台非道路用四缸直喷式柴油机进行了排放性能的改进。通过对样机喷油系统的分析计算,确定了不同的试验喷油泵和喷油器偶件,调整了供油提前角,并与不同涡流比的气缸盖进行了优化匹配试验。排放试验参照欧盟非道路用柴油机八工况法进行,测取了该机微粒PM、NOx、HC和CO排放量,排气烟度和燃油消耗率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未采用柴油机先进排放控制技术的情况下,合理的优化匹配可以改善该机的燃烧过程,不仅有效降低了该机的有害排放量,达到了非道路用柴油机欧Ⅱ排放标准,而且使燃油消耗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007, 38(5):195-19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牛胴体眼肌切面大理石花纹图像的自然纹理特征,首先采用区域生长法进行图像的背景分割,然后采用图像差影法操作、图像腐蚀和膨胀技术以及图像的逻辑运算实现背长肌区域的分割,再通过Otsu法自动选取阈值,以此阈值为门限值,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最终提取出牛肉大理石花纹。实验结果表明,该综合处理技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对各种牛胴体眼肌切面图像进行大理石花纹的准确分割。
2007, 38(5):197-19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阐述了ASP模式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特点及其体系结构,分析了构建面向农机制造型企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使能技术:组件和XML技术的应用,用户权限管理,分布式协同及其工具的使用。应用该体系结构的构想和关键使能技术,建立了一个面向农机制造型企业的进销存管理服务ASP平台,为农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2007, 38(5):200-20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大直径浅圆仓侧压力的经典计算公式和设计规范公式进行了分析。经与实测值比较表明,Janssen、Reimbert、Airy理论的计算值偏小,而现行规范浅仓公式(Rankine理论)计算结果较实测值偏大。分析、验证了GB50077-2003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附录C中大直径浅圆仓侧压力公式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正建议。
2007, 38(5):204-20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常规非零变位弧齿锥齿轮的设计与加工,不能预控轮齿的接触区,不能预知齿形的变化。运用非零变位技术进行齿坯设计,利用局部综合法进行齿轮副的加工参数设计,并进行齿轮副的三维造型仿真。研究表明,设计者可利用局部综合法与TCA技术进行加工参数设计,使得齿面接触区能够预控;可根据加工参数建立齿面方程,完成对轮齿的三维造型,预知齿形的变化情况。
2007, 38(5):207-2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分析了六自由度(六数控轴)的钻尖刃磨机各数控轴的定位误差对钻尖刃磨精度的影响,特别是各坐标轴定位误差对磨后结构参数主刃锋角φ和圆周后角αfc影响的规律,为数控刃磨机床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